“我接受不了孩子一下子没了!”福建厦门华夏学院的大二女生熊某的父亲熊先生伤心欲绝。40岁出头的熊先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4月11日,他的女儿雪琪(化名)在泉州城东某高校旁一个偏僻的小宾馆里,结束了21岁的生命。
在处理完女儿的事情后,熊先生来不及悲伤,便急忙想办法处理女儿生前留下的难题——因做微商亏了钱而介入校园贷,欠款总额高达57万元,涉及至少5个校园贷,包括今借到、闪银、现金贷、快乐花吧、现金卡。
从“谋财”到“害命”,校园贷又一次以冲击人们眼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卷入舆论漩涡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3月16日至4月9日期间,有4则校园贷相关的悲剧被媒体报道。这或许是冰山一角,难以估量因借贷而被套,举步维艰,甚至走上不归路的大学生究竟还有多少。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日前表示,很多校园贷实际上是利用了学生的年幼,社会经验不丰富这个弱点,采取欺骗手段形成的经济关系。校园贷中的受害者,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当前,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正在研究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裸贷、卖身、跳楼、失踪、诈骗……近年来,因校园贷导致的“血淋淋”的教训屡屡被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发出无尽的愤怒与叹息。这使人不禁疑问: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校园贷,为何仍会有年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一再尝试?校园贷何以成为象牙塔里的“陷阱”?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何时才能终止?
砧板上的“小鲜肉”
从校园贷到“青春债”
2016年3月9日是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德幸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天,当天晚上七点四十分,郑德幸给父亲郑先乔发了最后一条短信,“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你们”。几天后,郑德幸因赌球欠下58.95万元贷款的消息曝光,“赌债”“骗取个人信息”“高利贷”等字眼深深地烙印在这个20出头的小伙身上。
从2015年2月接触赌球开始,郑德幸越陷越深,直到无法自拔。越输越多时,郑德幸一心想“捞本儿”,他开始借高利贷,通过借用、冒用28名同学(其中本班26名)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优分期、闪银等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分期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申请小额贷款,总金额高达58.95万元。而他父亲郑先乔一生的积蓄也只有7万元。最终,巨额贷款把他逼上了绝路。
一个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男孩,遭遇野蛮生长的贷款网络,“合谋”之下,走向毁灭,令人不胜唏嘘。这场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第一次被推到舆论的封口浪尖。有不少声音认为,平台的责任在于缺少对风险的控制,而学生也有责任,就是他们的贪欲。
校园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也是一种无需任何担保,无需任何资质,只需动动手指,填填表格,就能贷来几千甚至几万元。2009年,银监会一纸禁令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而多家银行因坏账率高,也曾经陆续停发了校园信用卡,使大学成为了网络信贷平台争相追逐的“跑马场”。
据统计,全国每年有新增大学生3000余万,校园贷以在校大学生为客群切入点,填补了当前校园金融的空白。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2400多万大学生,每100个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其中,61%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消费。据业内估算,高校每年的借贷、消费分期市场总规模在1000亿元到4000亿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为各种校园贷平台提供了商机,资本的逐利性也打开了校园贷生存空间的大门。数据显示,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
校园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信用》杂志记者,网贷在缺失征信信息的情况下授信,就如同“盲人摸象”,借贷双方互相不知道底细,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正因如此,一些中介会帮助学生提供虚假信息,蒙蔽平台的信用审查。如提供虚假的父母电话。更有甚者,会利用所获知的学生信息在多个平台上借款,远远超出学生的还款能力。
事实上, 除了能挑动人们神经的自杀事件以外,还有无数个大学生仍正挣扎在校园贷的陷阱当中。在这个群体之中,有人借用同学身份证从校园贷平台贷款后失联;有人被诱骗贷款,背负巨额欠款;有人因无力偿还逾期网络贷款高额的手续费和利息,多次被挟持和软禁;有学生因陷入“传销式骗贷”,涉案金额达百万元……
2017年3月27日,19岁的孟波和一群校友走出大庆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作为黑龙江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他曾经憧憬的简单又纯粹的大学生活如今变得有些复杂。他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第一眼看到的却是网贷平台发来的催款短信,他摇摇头,按下了锁屏键。
“在校园贷网络平台上贷款,不但不用付利息,还可以挣钱。”2015年8月以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挣钱方式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几所高校悄然流传,令不少学生为之心动。从去年开始,该校部分学生被高额佣金诱惑,以个人名义进行校园贷款或分期购物,最后所得贷款均被“骗走”,个别学生疑似欠下近20万元贷款,而让他们走进骗局的却是他们最相信的学长。
2016年12月25日,期末时节。这天,一位叫刘哲的同校大二学长通过朋友关系找到孟波,问他想不想做个兼职。“刘哲说他在做一个软件的兼职,月末了要冲量,让我去试试,说不用做什么事还承诺给我几百块钱的工资。”孟波回忆,当时他出于对学长的信任以及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便答应了。
之后,刘哲拿着孟波的手机,很快便为他下好了几个软件,在完成一些注册后,刘哲开始让孟波配合着做一些身份验证和审核流程。
“我这才晓得,他们是要我以个人名义帮他们贷款……”孟波刚开始犹豫和迟疑,但最后在刘哲的“连哄带骗”下,通过“名校贷”“花无缺”“分期乐”等校园贷和分期购物平台贷款2.6万余元,同时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和一张火车票。整个过程花费了接近四五个小时。
“钱和手机都给了刘哲,火车票是买给谁的我都不知道。之后我就回家过寒假了。直到他离校,刘哲承诺的工资都没有兑现”,孟波说,就在回家后不到一个月,手机上便收到了来自网贷平台的催款短信。
“各个项目合起来要还3000多块钱。”孟波便赶紧打电话找到刘哲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刘哲的回答给了孟波当头一棒,“他说他也没钱。”而从那之后的每一天,孟波都能收到来自各个平台的催款和逾期通知短信。情急之下,他只能自己掏钱暂时将拖欠的贷款还上。
不到20岁的孟波,本应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在“利滚利”的贷款面前,他犹如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心中充满了无奈。
“大学生自己的专属金融平台,无抵押无担保,凭身份证、学生证可借款100元到50,000元,放款只需两小时。长期招聘校园代理。”这是近日记者在一张贴在北京某高校校园里的小额贷款广告上看到的宣传词。
谈及孟波涉及的案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表示,由于一些学生对个人征信记录、个人信息保护不够关注,导致其轻易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信用信息,由此引发一些上当受骗现象。 由此可见,学生消费应当量入为出,和自己需求匹配,同时需具备金融和风险意识,在培养情商,智商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财商,对自己每个行为带来的后果要有清晰的认识。
正是因为校园贷平台抛出这样看似简单、方便、快捷的贷款程序做“诱饵”,才让许多大学生不假思索的“上钩了”,也让校园贷成了许多大学生还不起的“青春债”。
摸不透的“套路”
从千元贷款到万元欠款
居住于月租金6万元的海南高档别墅,阔气地租下每次5万元的游艇出海,拥有一辆价值几十万元的豪车……这是在四川成都就读大三的学生邵某某所过的奢靡生活。而这幅华丽景象的背后,却掩盖着其校园贷诈骗400余万的事实。
5月15日,四川成都市公安局发布消息称,该局郫都分局于近日成功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邵某某涉嫌诈骗罪已被郫都区人民检察院依法逮捕,涉案金额高达400余万元。
据了解,2017年2月4日,正值高校学生返校的日子,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分局经侦大队、犀蒲派出所陆续接到成都某大学郫都校区外国语学院校方反应:学校有多名学生被自称是校园贷平台公司人员催债。鉴于受害对象的特殊性和校园贷事件的敏感性,分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指派经侦大队成立专案组侦办此案。
经调查,通过犯罪嫌疑人邵某某交待及对其作案资料、数据进行恢复和核实,办案民警发现嫌疑人还涉及全国各地高校20多所,全国各地受害学生总人数达210人以上,经手资金高达400余万元。
20多所高校、210人以上、400万元……每一个数字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大学生对金钱的潜在需求。
现实中,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用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有的是通过校园贷帮助自己实现创业梦,还有人是用其进行消费,也有个别人通过校园贷过度消费、满足虚荣心。
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可以依赖的借贷渠道却寥寥无几。除了申请手续繁琐,审核条件比较严格的国家助学金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外,贷款手续简易的校园贷无疑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以5000多元的手机为例,在校园贷上可以分1年~2年每个月还几百块钱拿到,而即便还不上,还可以借白条还。学生盲目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信贷的刺激。
一方面是因大学生筹资创业、应急资金等现实需求催生出的潜力巨大的金融服务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风险意识、诚信意识不强,而产生的合理运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不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催生出触目惊心的校园贷乱象。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闫海峰认为,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个普通的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包括促进消费、完善金融市场、契合普惠金融导向等,其利弊的天平究竟如何倾向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对象。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洼地,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金融工具本无罪,但是部分校园贷平台更是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使部分大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使校园贷变成了“校园害”。
“通过合法合规渠道申请,有着正常用途的‘校园贷’,本质上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而之所以现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跟‘黑产’欺诈有关。”湖南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何平平说。
一个普通的学生是怎样背负上这巨额债务的呢?校园贷又是如何一步步套牢大学生的呢?记者在梳理校园贷的有关案件后,发现其中“套路重重”。
第一步,选准时机,招聘校内学生地推。“开学初的时候,有同学到宿舍发传单宣传,我才知道了校园贷。”据一名介入校园贷的大三学生小韩介绍,这些推销大军均为校园网贷平台的校园代理。“他们都是在做兼职,拼APP装机量拿提成,开学季是搞这种兼职最挣钱的时候。”
第二步,抛出“诱饵”,简易审核程序存漏洞。目前的校园贷平台主要依靠线上途径完成授信。小韩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一开始会有所警觉,但只要推销者软磨硬泡,强调免息、方便快捷办理等,就总会有人办理的。比如告诉他们,只要我把学信网相关学籍信息的截图和手持身份证的照片提供给他们,就能注册了。”
第三步,高额放贷,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记者下载了某校园网贷平台的APP,发现在申请贷款时,系统显示借款用途选项有: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 据媒体调查显示,在校园贷的贷款中,约占51%的大学生贷款是用来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约20%的女生是用来买化妆品及服装的。仅有0.1%的人用贷款购置了学习资料或报名参加考试辅导。
第四步,设置“陷阱”,隐瞒实际贷款资费。记者梳理校园贷款的实际情况时发现,许多“0利率”的广告宣传单,可如果细算下来,年利率高得惊人,有些甚至高达30%以上,本来一部市价4800元的iPhone 6s,贷款下来最终可能要交6000多,提前消费的代价实在太大。 根据融360对80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的分析显示,有接近8成的平台没有明确固定的分期费率,只有2成的平台其分期费率固定透明。
第五步,野蛮催收,令大学生猝不及防。据了解,大多数放贷公司或平台会将此工作外包给催收机构,这就为某些不文明的催收方式埋下了“隐患”,如采取短信、电话甚至上门骚扰或收取高额逾期费用、口头恐吓、胁迫、跟踪、盯梢、非法拘禁等极端手段,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如“分期乐”平台是将逾期超过60天的贷款集中打包给一些资产催收公司。虽然“分期乐”平台与资产催收公司签有不能暴力催收的协议,可催收公司为了达到目的,或多或少地会采用电话不断、语言暴力等不当方式进行催收。
对于这些套路,大学生又有几个能分辨呢?根据腾讯新闻的调查显示,在23,93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对于“你了解校园贷的相关金融和法律风险嘛?”的问题,37%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26%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知道,22%的大学生表示部分知道,仅有1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即85%的受访大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校园贷的相关法律风险。
从宿舍门缝里小广告的试探,到公然贴上校内布告栏,校园贷广告瞄准大学生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之间的落差,用“零首付”“免息”“分分钟到帐”等虚头挑逗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无担保、宽审核,用借贷双方的相互不负责任,追求一时便利,埋下深重隐患。
“学生在获取贷款后,除了用于培训或创业,更多的则用于享受式的消费。大学生是以学为主的社会角色,而不是以消费为主。大部分学生对保持个人良好信用的观念比较淡漠,没有尝过不良信用记录的代价,对信用建设是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 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世朋认为,学生群体自控能力较低,基本零门槛的校园贷易让学生背上超出能力范围的债款。
盲目疯狂扩张
从“跑马圈地”到乱象丛生
“不还钱不准走人!”5月6日,正在学校上课的江西南昌某高校大学生小谭(化名)被3位在贷款公司工作的男子强行带至公司一房间内,遭限制人身自由30多个小时。这起非法拘禁事件源于小谭半年前办理的分期贷款业务:期限为一年,年利率高达36%。
面对频频曝光的校园贷案件,不少网民表示,“大学生在起初贷款时,就应该评估自己有无能力承担高昂的利息。如果是通过正规渠道贷款,信用一直处于透支状态,也是会受到处罚。”
实际上,第一个在大学生贷款领域做文章的是信用卡,早在2002年,招商银行作为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先行者,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大学生的信用卡。随后多家银行都在信用卡“跑马圈地”中将发卡的目标人群瞄向了校园。但因其存在恶性循环的借贷行为,早在此前银监会就出台政策遏制过。2009年,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用卡业务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营销,吸引客户,导致信用卡违约率不断上升,不少学生客户透支,还出现了运用多张信用卡互相循环透支的情况。对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
大学生信用卡虽然被银监会叫停,但学生中间“寅吃卯粮”的需求仍然存在。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3700万人,并且每年有数百万的“新鲜血液”更迭。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存在资金短缺情况的学生占很大比例,大量潜在用户让校园分期网站从业者为之兴奋。
有需求就有供给,不理性的供需会催生不规范的行业。2013年7月,第一家互联网校园借贷平台上线后,互联网金融看到校园贷这片蓝海,并将目标纷纷瞄准校园,校园贷由此开启了其野蛮生长之路。
2014年,校园分期平台崛地而起。先从iPhone等电子产品入手,并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校园分期平台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据了解,除了分期消费,还有其他的借贷产品争先恐后的进驻校园,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以上3种平台类型是校园贷的主流平台,但是也存在一些非法的、暗箱操作的校园贷平台。曾经有大量的机构或个人以校园贷的名义向高校学生发放高利贷、裸条借贷,这些非法的校园贷机构或个人成为了校园贷“妖魔化”的主导因素。
2015年,校园贷呈爆发式增长,同时乱象丛生。随着分期消费和提前消费逐步成为一种潮流, 2015年校园贷平台呈现快速增长。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等平台以雷同的模式不断复制,一时间涌现出成百上千的校园分期平台,做校园贷业务的平台达到了108家。同时也有许多的P2P平台在不断入场校园贷,2015年校园贷是P2P网贷平台中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校园贷平台在相关监管政策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快速占据了市场,因此校园贷存在许多乱象,包括一些非法的高利贷平台、裸贷平台混迹与校园,另外许多主流的校园贷平台也存在严重的不合规现象。
2016年,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瞬间把非法校园贷等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在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助力非法校园贷横行的是不少大学生因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等心理,而形成的高消费行为。
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论调,掩盖了“另一面”。2016年校园贷的各种乱象先后被曝光,“裸条借贷”事件上热搜榜之后,校园贷走向了社会舆论的风口,2016年关于整治校园贷、加强校园贷管理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校园贷在2016迎来了“监管时代”。广东、重庆等地相继出台政策,对于校园贷进行制度性规范;教育部、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校园贷的监管,对规范校园贷市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起到积极的影响。
随着校园贷监管政策的收紧,校园贷市场步入整顿期,校园贷平台呈现大面积“退出”的趋势,同时不少校园贷平台纷纷酝酿转型。2016年,趣店、佰仟金融、我来贷、名校贷等校园贷平台均宣布暂停校园贷业务或转型,在政策的压力下寻找新的突破口。
纵观林林总总的各种借贷服务,虽然不少包装着“互联网+”,互联网创新的外衣,但本质还是提供着金融借贷服务,恐怕身处这股校园贷金融服务创业潮的公司很少能够拿到正规的金融服务牌照,违规放贷甚至违法发放高利贷屡见不鲜。
但是这些措施对于校园贷的监管远远不足,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表示,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借贷平台的资金监管、资质审核、信息共享、监管主体等做出详尽规定,以科学立法引导校园贷平台健康发展。另外监管部门对于校园贷平台应实现严格牌照审核制,网贷平台一定要有准入门槛,合法合规经营。针对网贷平台经营活动进行全天候监控,凡是具有欺诈性、不合规的校园贷平台应该坚决取缔。
再出手的“正规军”
从被动叫停到高调出场
6月3日,中行石家庄管理部举办“E贷随‘薪’乐享生活”中银E贷产品发布会。活动在正定县滹沱河畔露天场地举办,设有产品宣讲、有奖互动问答、产品现场体验、互动游戏、乐队演唱经典歌曲等环节,到场来宾200余人,来自石黄高速公路、中电科13所、河北移动等56家单位。现场美景环绕,气氛活跃,盛况空前。
据介绍,“中银E贷•校园贷”产品是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的一款零抵押、零担保的互联网贷款产品,无需任何纸质材料。旨在通过为高校学生量身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将正规、安全、公平、有正能量的消费金融服务注入校园。
在此之前,浦发银行推出针对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高校学生青春卡,农行则推出高校专属银联贷记卡产品优卡。另外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也计划再推校园贷款类产品。“目前正在做重返校园的准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数、算、器’的智能核心系统,并会随着数据维度增加,不断加入更多评分模型。”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工作人员说,在操作上,中行采取和高校合作的方式,由高校和银行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有助于校方及时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借贷,避免了P2P平台、分期平台等机构绕开学校直接影响学生的弊端。
与“中银E贷•校园贷”产品类似的,还有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但这款产品仅在广东省推出,在贷款条件、费用透明程度、经营方式上与同业都存在不同之处。同样是纯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在1000~50,000元,无需任何抵押。现阶段主要针对在校本科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年息仅为5.6%,折合成日利率是0.015%。除了可以全额提现外,“金蜜蜂校园快贷”还款金额和期限也比较灵活。
建行广东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王磊介绍,一年为一个周期,一年内可以在手机银行上随借随还,可以随时还不同的金额。利息则按照实际支用的金额按天来计算,不是按照整个固定周期来算。
除了中行和建行纷纷进军校园市场,浦发银行也推出了针对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高校学生青春卡,农行则推出高校专属银联贷记卡产品优卡。此外,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也计划再推校园贷款类产品。“目前正在做重返校园的准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数、算、器’的智能核心系统,并会随着数据维度增加,不断加入更多评分模型。”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工作人员说。
“虽然审核比较慢,但银行感觉还是靠谱些,而且贷款还可以到一些平台进行消费,也很方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小郑告诉记者,她已经下载了工银e校园APP,并已申请了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网贷的快速渗透,银行在业务推广上显得较为谨慎。上述招商银行工作人员称,目前银行的策略大多是由点及面推广,即选择一部分高校或区域进行“试点”,在不断完善产品政策和收集数据的同时,探索建立高校学生风控体系和盈利模式,“为业务的全国落地打好基础”。
2009年,银监会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为何银行现今又急于再次进入这个市场?多位银行人士坦言,政策的推动是最大原因。
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的学生表示经常不够用。而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同比增长4.7%,并呈继续增长趋势。
近两年来,很多校园贷平台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实则做着高利贷的买卖,成为高利贷滋生的温床,由此引发的风险事件也引起监管的关注。去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8月份,银监会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推动整改校园贷问题。与此同时,重庆、广州、深圳等多地陆续发放监管文件,明确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
4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并提出了“三个不得一个禁止”的“四条红线”: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意见》发布11天之后,在银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在加强网络信贷治理的同时,“商业银行应研究如何‘把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消费本身是不是合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当前背景下,合理范围内的消费,实际上是适应整个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他指出,从未来变化趋势来看,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在日益提高,这就意味着金融也应该去支持、适应这种变化。当然,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相关产品的提供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监管。正规金融机构的进入很重要,因为这块儿原来缺乏规则,也缺乏适当的保护。
拭目以待的结果
从正本清源到踏入正轨
饱受诟病的互联网校园贷,如今迎来了“正规军”,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朱宁表示,“从金融领域来讲,并没有一个校园贷的概念,只是小额贷款发生在校园,服务校园人群,不要被‘校园贷’这个名字迷惑,校园贷的本质是消费贷和小贷,所以,应该为校园贷正名。这就要求遵循监管的相应条款进行有效监管,协同推出合理政策。毕竟一旦大学生无偿还能力,对于平台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不仅对互金行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行业的停滞。
长期以来,高利贷、裸条借贷等校园贷乱象纷呈,一些大学生深陷还款漩涡,甚至被侵权,出现了一些悲剧,成为公众担忧的一大问题。据了解,2016年的校园贷市场经历了一系列整顿。监管重压之下,不少校园贷平台退出市场。
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有28家平台选择停业关闭网站;有19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白领、蓝领等工薪阶层的贷款业务。仍有21家平台专注于做校园贷业务。
此番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不仅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也为大学生信贷提供了安全正规的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大学生信贷安全,无疑是一种良币驱逐劣币之举。
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明雄认为,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市场能够起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银行在品牌、资金规模、资金成本等方面有原有民间校园贷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两家大行相对来说成本、利息比较低,可能会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这种最好的效果,对行业会有一个很好的推动。
与此同时,对于“正规军”的出现,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在前些年,银行业也曾经以信用卡的形式进军校园,但紧接着连续发生了多起消费信贷恶性案件,于是后来银行不得不“一刀切”地关闭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那么,银行业再次进军校园贷,会不会重蹈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覆辙?
此外,银行发放的正规小额贷款是要有风险控制的,不会想贷多少贷多少,也不会想贷几次贷几次。那么,某些学生在用完了“正规军”给的贷款额度之后,会不会再去找“游击队”,通过非法途径借高利贷呢?
其实,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大学生有信贷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用于正常学习生活的支出,乃至小微企业的创业资金,都应该得到满足。从目前中行和建行两家银行的校园贷业务来看,授信额度最高可达5万元,还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6年,日息仅万分之一点五,这不仅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合理需求,还能进一步挤压混乱“杂牌军”的市场空间,避免更多校园贷悲剧事件的发生。
对此,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韩美玲亦表示,整治校园贷,一直是个难题。整治之难,源于该市场的特性。其一,大学生消费是个增长较快的市场。其二,大学生的收入来源有限,绝大多数学生的收入来源于父母,少部分靠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兼职和打工收入有限且不稳定。其三,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存在误区。有关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均指出,虽然总体消费看起来合理,但存在攀比心理严重,过分追求名牌,消费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以及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强等问题。
“规范校园贷,堵住侧门,需要针对市场特性,对校园贷重新定位。校园贷不同于助学贷款,具有满足学生消费需求或辅助学业的功能;校园贷也有别于一般的消费贷,其面向的是尚未经济自立的在校学生。如果将校园贷作为一般商业性的消费贷,或一门纯粹的生意,其发展往往是走向不遗余力地推广和进行规模扩张,甚至急功近利,剑走偏锋。既不利于引导学生合理消费,也难以控制风险。为大学生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应当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校园贷理应提供的是适当的帮助,满足合理的消费需求,以帮助学生实现正当发展为目的,而不是刺激或助长不理性消费。为此,需要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不宜过分追求商业利益。”韩美玲说。
因此,校园应充分发挥辅助支持作用,与正规的银行或其他信贷机构协同配合。协助审核、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必要帮扶,应成为高校在校园贷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贷款使用过程中,学校应做好与银行和信贷机构的沟通工作,一旦发现风险苗头要适时介入,规劝引导,并视情形通知家长。当学生确实有合情合理的原因而难以还贷时,学校不妨通过提供助学助贷岗位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偿还贷款。当然,这需要以“有必要”为前提,不能因学校可提供助贷岗位来兜底,而让有投机取巧心理的学生有机可乘。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校园贷平台还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征信体系,充分利用学生的信用档案记录来控制风险,通过信用风险模型,对学生以后就业可能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学生群体也应该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引起重视,虽然贷款金额都相对较小,但个人信用等级对日后社会就业、出国留学、创业等方方面面都会有很大影响。
一个事物的出现,总会有其内在逻辑。除考虑事务本身的属性外,其存在的客观环境更不容忽视。校园贷问题亦是如此。校园贷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群体的行为,也折射出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的兴起。消费金融不单单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战场,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提升消费金融就是提升消费意愿。校园贷“正规军”平台应该用自身的专业服务学生,并逐渐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
15年前,招商银行发出了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仅7年之后被银监会叫停;3年前,校园分期伴随着大学生的消费需求逐渐兴起,之后校园贷进入了疯狂扩张之中,随之而来的是行业乱象严重,监管不断加码;今年,校园贷“正规军”再度出手,让校园贷走得更远,还需从源头上进行把控,需要市场、高校、政府多方携手,共同推动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
三部委重拳整治校园贷
59家网贷平台已退出
近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3日,全国共有6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主要是消费分期平台和在线信贷平台,其中专注于校园贷业务的平台有31家。截至23日,全国共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
按照“疏堵结合、打开正门、扎紧围栏、加强治理”的总体思路,《通知》要求,在前期与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等部门合力出台的制度举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层监管制度设计,补牢制度围墙。
一是开正门,补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针对大学生合理需求研发产品,提高对大学生的服务效率,补齐面向校园、面向大学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风险特点,开发既能满足大学生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校园金融产品。
二是强治理,防风险。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同时,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监管部门应联合各方力量,加强整治,及时纠偏。
三是正观念,补教育。整顿校园贷市场的同时,要抓好校园秩序管理与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各高校开展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引导学生科学理性消费,健全举报惩戒制度以维护校园稳定秩序。
下一步,根据《通知》精神,银监会将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探索校园贷可持续经营模式,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用“良币驱逐劣币”,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产生。